胡泽松在工作上勇挑重担
训练场上展风采。
远离家乡和父母,只身来到陌生之地。水枪是他的武器,云梯是他的翅膀。有险必救,有难必帮。他们的工作与百姓安危密切相连。他们是消防兵。如今,消防兵里的90后已成为主力军。
24岁的胡泽松,2008年12月入伍,现任市消防支队科工园路特勤中队执勤中队长助理。7年来他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受嘉奖3次,先后被评为市抗洪抢险先进个人,支队“铁军”训练标兵、灭火救援尖兵、优秀士官等。
火海尖刀
实战历练真猛士
7年的拼搏,胡泽松磨砺成了中队经验丰富的灭火救援尖兵。每次灭火救援任务,他都冲在最前面,用勇气、智慧和经验应对一次又一次的挑战、“攻坚班是中队最后的杀手锏。为了中队的荣誉,我们必须拿下每一个任务!”这是胡泽松的灭火救援誓言,每次他都践行着这句话。
2010年8月13日深夜,汶川县突降暴雨,数个乡镇发生泥石流,213国道多处中断。市消防支队奉命调集特勤中队官兵7人、多功能抢险救援车1辆,携带救生器材火速赶往事故现场。此后他请缨奔赴映秀,与战友架起一座“生命线”,成功营救被困群众45名。
2012年“3·13”重大轮胎火灾、2013年“11·17”万台废旧电视机重大火灾,胡泽松在救援阵地发扬灭火救援“尖刀”作用,不畏难不退缩,出色完成了任务。
每次执行任务,他都不忘带上一名新战友。高温烈焰的火场上,他带着新战友往里冲;血肉模糊的抢险现场,他拉着新战友手把手地言传身教……
攻坚克难
刻苦训练真铁汉
铁军集训队是一支特殊的队伍,贴近实战的训练模式,新颖多变的训练内容,极限强度的训练量,时刻考验着每一名铁军战士。
总队铁军集训队每周仅有半天休息和调整,没有节假日,没有探亲,没有外出,所有时间除了训练还是训练,包括体能、个人项目、班组项目等。胡泽松作为参加第一届全国打造现代化消防铁军大比武总队铁军集训队的队员,10个月时间,他曾疲劳过,曾经迷茫过,也曾受过伤,却对家乡父母总有一份牵挂。
胡泽松是地下竖井救援项目的一员,刚开始训练的时候,他也不适应,从身体到心理,哪都觉得累,想调整。随着集训日子的不断推进,他总是在心里默默地给自己加油。
高强度的训练量和长时间的疲劳性运动,胡泽松不得已戴起了护腰。他明白,这时候说出来就意味着后退,唯有咬紧牙自己扛。
2010年至2011年,胡泽松以其优秀的个人素质,进入支队集训队,代表支队参加第一届、第二届“打造天府消防铁军大比武”,取得优异成绩。
临危受命
舍生忘死真英雄
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雅安芦山发生7.0级强烈地震,震源距眉山100公里。8时30分,接到支队命令后,特勤中队全体官兵携带生命探测仪、液压破拆工具等专业救援器材,赶往指定地点集结。在支队长的带领下,在最短时间内奔赴灾区现场。
11时30分,眉山先遣队在芦山县城与总队前线指挥部汇合,接受地震救援总指挥长的指示,然后挺进“孤岛”灵关镇。
由于该镇是重灾区,与外界隔绝,无法了解到里面的百姓是什么情况,需要一支救援分队挺进。路上余震不断,飞石四处滚落,危险无处不在,胡泽松主动请缨到重灾区。他说:“哪里最危险我就上,我要以最快速度救援群众。”
胡泽松和救援分队穿峡谷、冒余震到达灵关镇,带领救援分队立即收集灾情组织救援,对该镇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进行重点搜救,排查是否有被埋压人员。搜救中快速疏散群众30余名。
在确保灵关镇搜索区域无被埋压人员的前提下,随后接到群众反映,距离灵关镇3公里外有人员被困。
一路奔袭。由于道路受损严重,随时可能发生余震,飞石随时从山上滚落下来。时间就是生命。他和队友背负专业救援器材设备徒步前往该地搜救,成功疏散转移被困群众7名。
坚持人民消防为人民,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迎接新的挑战,胡泽松用自己的汗水、鲜血乃至生命再展警徽风采。
(彭丹 袁吕 眉山网记者 廖文凯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