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洪雅人李某的银行卡上收到了何某汇入的4000元。“这是他给我的1月份还款。”原来,何某向李某借了几十万元后就“消失”了一年多。得益于洪雅县法院去年10月开始运行的“执行网格化”工作新机制,“挖”出“老赖”不再难。
何某“消失”后,去年12月23日,眉山市洪雅县止戈镇五龙村所在网格片区的网格员徐亚琴,通过县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的“协助法院执行案件”系统,收到了“协助送达执行文书至何某及其父亲”的消息,立即下乡入户找人,对何某家人耐心进行思想工作,最后终于通过电话联系到了何某。3天后,执行法官在五龙村村委会找到何某,向他送达了执行文书,并协调制定了还款方案。
近五年来,洪雅县法院的执行案件从251件增长至600余件,年收案数增长了近2倍,但办案人员仅有4人,案多人少的矛盾日益突出。按照最高法院“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安排,洪雅县法院与县网格化管理中心对接,确定全县261名网格员为执行联络员,协助法院开展执行工作。
“网格化有其管理优势。”洪雅县法院院长李挺介绍,洪雅县建立了完善的“县级网格监管中心—乡镇街道—社区—网格”四级联动信息网络体系,261名网格员遍布全县,通过手机终端接收平台发来的工作任务,并且工作过程全程留痕。“在电脑上把任务发出去,一般当天就有回音,能有效提高案件执结率和标的到位率。”
此外,网格员触及面广、人缘好、熟悉当地民情,亦有效地弥补法院的一些不足。“一些涉及农村被执行人的案件,因为地域宽、易隐蔽、亲属不愿意提供线索等因素,法院查找十分困难。”洪雅县法院执行局局长黄松表示,一些案件由网格员出面,反而更易找到不肯露面的“老赖”。
为确保无缝对接,双方建立了日常联系和信息互通工作机制,执行法官在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发布需要协助的案件信息后,3天内未分配到专人办理或承办网格员未回复,将被系统列为红牌督办。
|